咨询热线
0898-2244-1623电话:0898-2244-1623
传真:+86-0898-3099-3215
邮箱:1715369@qq.com
革命烈士凌福顺:24岁时被敌人凌迟死前照片至今仍保存于世!
胡适先生曾经说过,“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。”这句话适用于每一个时代,尤其是那些充满苦难的时期。我们通常了解的历史,或是从他人讲述,或是通过书籍记录,往往只是历史的一部分。事实上,真实的历史比我们所知道的要更加艰难和残酷,更加血淋淋。
很多时候,我们知道那些带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英雄人物是伟大的,但我们却很难清楚地解释,他们的伟大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?是因为他们赢得了革命的胜利,创立了新中国吗?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。因为我们并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艰难的时代,无法真正与他们产生共鸣。我们永远不能知道,为了革命的胜利,他们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。
中国革命历史中充满了牺牲与血泪。有些革命者在年纪尚轻时便献出了生命,很多人可能还不到二十岁,甚至在今天,依旧可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。然而在那个时代,他们已经为了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。
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革命烈士,年仅24岁便英勇牺牲,他的死极为惨烈,至今我们还能看到他牺牲前的照片。他就是——凌福顺。
凌福顺出生于1912年,家乡在福建省周墩县浦源镇端源村。家境非常贫寒,父亲一生四处做工,赚取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计,但始终无法保障全家人的温饱。因为过度劳累,凌福顺的父亲最终丧失了视力,无法继续工作。家里失去了经济支柱后,家庭重担完全落到了母亲身上。然而,母亲因病卧床不起,再也无法为家庭提供帮助。家里仅剩下年迈的父亲,凌福顺不得不在十二三岁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。
你能想象吗?在我们十二三岁的时候,或许还在享受父母的宠爱,依赖他们生活,而凌福顺已经在为生计四处奔波,靠着做零工、做学徒来勉强维持生计。贫困和饥饿常常伴随着他,而生病则成了奢侈。即使如此,他依然在磨炼着自己的意志。
尽管生活困苦,凌福顺始终未曾放弃。他选择加入了周墩特种区常备队,开始投身革命,走上了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。这是1931年的事了,那个时候,广东和福建一带的一些革命者正在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,倡导思想。虽然凌福顺从小家境贫困,没受过多少教育,但他依然被这些思想深深吸引。
受红色革命思想的影响,凌福顺于1932年4月脱离了常备队,加入了地下革命组织,开始深入农村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暴动。他很快便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,成为了当地革命组织的核心人物。后来,组织决定在周墩县建立游击队,凌福顺被任命为队长,从此,他肩上的责任更重了。
在这个过程中,凌福顺表现得非常拼命。他常常不顾个人安危,深入常备队,鼓动士兵们加入起义。1934年,年仅22岁的凌福顺正式加入中国,成为光荣的一员。他所在的周墩游击队也被改编为闽东游击队第十一支队,凌福顺继续担任支队长。
凌福顺带领游击队不断进行暴动,建立苏维埃政权,攻占县城。每一分努力,都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。然而,命运对他并不仁慈。1936年,当凌福顺带领队伍返回周墩时,队伍不幸被敌人保安团包围。为了保护队友安全撤离,他甘愿暴露自己,吸引敌人注意,最终被敌人捕获。
凌福顺被敌人关押在监牢中,受到了长达二十多天的严刑拷打。敌人用尽各种手段,试图从他口中得到情报。但无论敌人如何折磨他,凌福顺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,一言不发,甚至拒绝进食,表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坚强和毅力。
敌人愤怒至极,决定将凌福顺处决。1936年4月25日,凌福顺被押到刑场。周围聚集了不少围观的百姓。敌人并没有让他痛痛快快地死去,而是将他钉在十字架上,一刀一刀地凌迟。他经历了极为惨烈的酷刑,但他始终未曾屈服。在死前,他大声喊道:“我凌福顺会绝代,但是,革命永远不会绝代!”
他的喊声震撼了在场的人们,最终,敌人因为愤怒而将他就地处决。一个年轻的生命,在革命的道路上,为了信念和理想,献出了自己的一切。
今天,我们依然能在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看到凌福顺临刑前的那张照片。照片中的他,虽然被残忍地钉在十字架上,但目光却依旧炯炯有神,毫不畏惧,仿佛在告诉我们:即便身体遭受摧残,革命的火种也无法熄灭。
这张照片见证了他的勇敢与无畏,尽管他已经不在了,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。这不仅是对凌福顺个人的纪念,更是对所有革命先烈的致敬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